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下,老年人失能带来的长期护理需求日渐增多。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失能人员的照护难题、减轻家庭负担有着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我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力抓好长期护理保险工作,为众多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希望。
据了解,我县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年度筹集标准为100元,其中,个人缴费30元,政府财政补助40元,医保统筹基金补助30元。“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个人缴纳部分,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中一次性划转。”县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一筹资机制,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确保了基金的稳定来源。
为了让群众了解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县医保局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活动。通过发放《致参保人员一封信》等方式,让广大参保职工早知道早理解早支持。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广泛宣传长期护理保险的申请流程、待遇标准等。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用人单位、社区、乡村、养老院等地,举办政策宣讲会、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截至5月9日,我县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人数12.59万人,筹集长期护理保险基金743万元。
推动政策精准落地。我县明确参保人员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条件: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长期失能,且失能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需要长期照护,申请并经失能等级评估认定符合盐城市长期护理保险重度失能等级标准的,即可享受相应待遇。
“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是我县2025年民生实事之一。我们的长期护理保险评估小组三人一组,县医保部门和长期护理保险承办机构全程跟评,申请人员家属现场见证,评估过程全程摄像录音,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更好地保障参保人合法权益。”据介绍,今年以来,县长期护理保险业务申请共328件,材料初审通过192件,完成评估178件,已公示享受待遇人员131人。
定点机构遴选和人员培训是长期护理保险落地的关键环节。我县以市统一遴选公告为标准发布公告,严格认真材料受理,组成专门班子开展现场评估,经公示确认遴选了服务机构11家。联合市医保中心,持续开展照护服务人员岗前培训,目前完成5批次72名护理人员岗前培训,7名评估人员开展失能评估操作专项培训。
此外,我县还为失能人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照护服务选择。入住定点长护服务机构的医疗机构照护床位接受护理服务的,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按80元/天的标准与定点长护服务机构结算;入住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的养老机构照护床位接受护理服务的,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按60元/天的标准与定点长护服务机构结算;居家接受定点长护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每月可享受不超过15次服务,每次服务时长不少于1.5小时,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按80元/次的标准与定点长护服务机构结算;居家接受定点长护服务机构上门提供护理服务和亲情护理服务相结合的,每月可享受不超过4次服务,每次护理服务时长不少于1.5小时,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按80元/次的标准与定点长护服务机构结算。同时,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按10元/天的标准支付亲情护理服务补助。
张大爷是一位因中风导致失能的老人,子女平时工作繁忙,照顾老人力不从心。在申请长期护理保险并通过评估后,专业护理人员定期上门为张大爷提供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张大爷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子女们也能安心工作,一家人对长期护理保险赞不绝口。
“我们护理团队会定期前往失能老人家中,协助老人洗漱、穿衣、进食,保持个人卫生。医疗护理方面,定时测量老人血压、血糖等,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做康复护理时,会根据老人身体情况进行肢体按摩、关节活动训练等康复项目,延缓身体机能衰退。”滨海天与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李卫华说。
为了确保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安全合理使用,我县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对定点护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制定详细的服务标准和考核细则,定期对机构的服务质量、收费情况等进行检查评估。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护理服务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实现服务记录可追溯、费用结算可核查,有效防止骗保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长期护理保险的落地落实,不仅为失能人员及其家庭带来了福音,也在社会上营造了关爱失能群体的良好氛围。未来,我县将高质量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工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让这一民生保障制度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