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十四五”时期,滨海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产业科技创新”核心方向,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科技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人才队伍集聚等领域精准发力、多点突破,创新动能持续迸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技创新答卷。
梯度培育强主体科技企业集群加速崛起
苏盐阀门公司是滨海石油机械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十四五”以来,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引进先进的智能化装备,建成了行业领先的5G+智能工厂;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签署核级阀门联合研制合作协议;获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称号。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始终锚定‘专精特新’发展路径,每年将营收的4%投入研发。”公司常务副总王寅告诉记者,通过“智改数转网联”,企业生产品种超过3800个,多项自研生产的高端阀门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企业是推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滨海通过分类培优、创牌引领、强基赋能、链群发展四大举措,持续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已构建起“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完整梯度培育体系,“十四五”时期,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0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实现了优质企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科技招商,激活创新强磁场。滨海组建一支专业化科技招商队伍,围绕“风光氢储碳海农”,瞄准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船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精准对接优质科技资源,大力招引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型项目,以科技招商的实际成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劲赋能。
平台筑基搭载体创新转化链条日趋完善
院士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的顶尖人才,他们既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又是青年人才的培育者。建成于俊崇院士工作站,以精密机械加工产业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提供高精尖服务,努力打造技术装备水平与研发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核电阀门研发制造基地。
位于滨海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内的滨海产业创新研究院,主要从事产业政策梳理、产业论证规划布局、科技产业招商、项目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采取“科技研发+中试孵化+园区集群发展”全链条项目成长模式,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助力产业蝶变焕新。作为离岸人才孵化基地的核心载体,已吸引中科纳芯传感等6家科技型企业入驻,促成30余项成果转化。
“研究院项目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通过人才集聚、技术研发、项目引进、强链补链等方式,整合现有产业链和创新链优势资源,攻关‘卡脖子’及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领军企业,带动滨海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创新集群。”滨海箐英荟研究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钱苏湘介绍说。
平台载体是集聚创新要素、链接创新主体、驱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滨海以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从技术研发、中试孵化到成果转化的全周期创新服务体系,让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发挥于俊崇院士工作站引领作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充分用好各类科创载体,大力引进专业化载体运营机构,推动宏智生物医药、吕巷汽车零部件等企业和颐高新经济产业园等孵化器运营质态进一步提升,加速产业转移、成果转化。
产才融合聚智力人才强县根基不断夯实
2023年,滨海县政府与盐城工学院共建高端石油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在实训车间,盐城工学院的首批学生正在进行阀门装配实操。“我们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同频共振’。”产业学院负责人表示,通过“课堂+车间”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企业项目,目前已为4家企业输送首批技术骨干。这种校企协同模式成效显著,仅滨海经济开发区就已引进关键技术人才、研发人才超百名,企业技能人才占比提升10%以上。
滨海经济开发区人才公寓是为加入滨海、扎根滨海的青年人才打造的理想“新家”之一。194套“公寓+酒店”式人才公寓已投入使用,配套的红领智创生活馆,成为人才休闲娱乐、自我提升的好去处。“我们充分利用好人才公寓智慧管理平台,持续完善周边配套,倾力打造人才汇聚融合的新高地、安居乐业的‘温暖家’。”滨海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人才是第一资源。滨海坚持暖心留才,人才生态持续优化。打造人才服务专窗,完善人才政策咨询、生活保障等全过程服务,形成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发展“一帮到底”、人才服务“一站供给”的全过程闭环体系。积极推进人才公寓建设,推动人才公寓配套服务升级,确保各类人才在滨工作顺心、生活舒心。持续为省、市领军人才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常态长效开展青年人才“拓”计划、“融”行动、“健”活动等各类形式新颖、内容生动的人才活动,促进青年人才深度融入滨海、主动扎根滨海。
科技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滨海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创新搭建涉企行政执法智慧监督平台,从严执行“企业安心生产日”制度,常态化“访企问需”,深化“科技创新送服务”活动,全面落实县科技创新20条等政策,推动科创服务由“政府端菜”向“企业点菜”转变。财政设立2亿元产业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推出“苏科贷”“创新积分贷”等产品,2024年发放科技贷款超10亿元。在全省率先开发“云上慧办”系统,实现企业办事“零跑动”,涉企审批事项“一窗通办”,让企业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滨海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核心,以敢为人先的闯劲、求真务实的干劲,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勇啃“硬骨头”,在产业创新融合中蹚出“新路子”,让创新之花在县域大地上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