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河畔,正红镇陈铸村“丰”景如画。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中,陈铸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民心凝聚的乡村新图景徐徐展开。
“陈铸烈士21岁就为革命牺牲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村里的老党员皋光亮指着史料展板,向记者讲述那段热血往事。1923年出生于建湖县冈东镇的陈铸,中学时期便投身革命洪流加入地下党组织。1944年3月,60余名日伪军在皋滩乡“扫荡”受挫后,逃窜至九灶港两岸负隅顽抗。危急关头,陈铸率领游击队员正面阻击,左腿不幸中弹负伤。在战地医院,当医生告知必须截肢才能保住生命时,这位年轻革命者断然拒绝:“没有腿将无法继续革命!”最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后来,政府将烈士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陈铸乡。区划调整时,与正红、獐沟合并为正红镇。现仍保留正红镇陈铸村的地名。
岁月流转,精神永存。如今的陈铸村,将烈士精神融入乡村发展的血脉,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沿着村内硬化的水泥路前行,两侧的路灯整齐排列,崭新的污水管网在地下延伸,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净整洁。“以前村里路不好走,雨天满脚泥,晚上出门摸黑;现在路修平了,路灯亮了,污水也有地方排了,日子越过越舒心。”村民皋大爷笑着说。
近年来,陈铸村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截至目前,全村路灯亮化率达90%,覆盖主干道、小巷及村民集中居住区域,彻底告别“夜间摸黑走”的历史;累计硬化路面15000余米,实现村内主要巷道、田间道路及对外连接路段全覆盖,解决了雨天“泥泞难行”和农产品运输不便的难题;铺设污水管网3000余米,让村民集中居住区域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村里通过河道清淤、垃圾清理、杂草整治等行动,常态化开展环境治理,建立卫生保洁、河道保护长效机制,昔日“脏乱差”的面貌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水清、岸绿、路净、院美。
在村里的水产养殖基地,养殖户皋军正忙着给鱼塘喂食,肥美的台鳅在水中翻腾。“我承包了20亩鱼塘专门养殖台鳅,年底就能上市,每亩产量大概3000斤,主要销往连云港等地。”皋军介绍,出鱼季节他会请附近10余名村民帮工,每人每天能有150元左右的收入,既解决了用工需求,又带动了村民增收。
立足射阳河沿线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陈铸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优质种植等特色产业,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引进合作项目,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下一步,我们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优化种植结构,引导群众发展连片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村党总支书记皋连表示,陈铸村将持续传承红色基因,聚焦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更耀眼的光彩。